1630年8月16日,袁崇焕遭到凌迟处决的那一天,京城的菜市口早早地聚集了不少围观的市民。这些人对袁崇焕满是愤怒,纷纷口口声声骂着“卖国贼”等侮辱性言辞。当袁崇焕被押送至菜市口,众人群起指责垒富优配,气氛弥漫着不满与嘲讽。那些人并未关注他内心的痛苦,只顾着用自己刺耳的话语施加更多的伤害。
随着刽子手挥起刑具,袁崇焕的身体已承受不了那种剧痛,而心灵上的痛苦却远超过身体的折磨。他在这时吟诵了一首悲壮的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一首诗,承载着他的忠诚与深情,表露了他心中的无奈与坚守。然而,围观群众们却听不懂这其中的情感,反而只对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竞相用低廉的价格购买这被视为“忠诚的象征”的肉块,甚至有人兴奋地当场食用,在他们眼里,这种行为等同于忠君爱国的证明。
十四年后,满清攻破北京城。当时的那些围观者,又有多少被当作“肉”吞噬掉呢?这一幕,是否预示着历史的轮回?
展开剩余59%从历史的角度看,袁崇焕之死并非单纯归咎于个人问题。虽然不可否认他也有一定的缺陷,但在捍卫国家主权与抵抗外敌侵略的意志上,袁崇焕显然毫无疑问是忠诚的。乾隆帝在《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中提到:“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即使在敌对的政权下,袁崇焕依旧是忠诚的,这种忠心,值得后世的尊敬。
而民国初年,梁启超也在《袁崇焕传》中称赞袁崇焕,认为他不仅能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与民族存亡的重要人物。1952年,在北京进行城市改造时,叶恭绰等人联名上书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崇焕的墓地。毛泽东回复中称他为“明末爱国领袖”,这也再次肯定了袁崇焕的历史地位。
关于明朝末年人口的争议,一直存在学术上的分歧。有观点认为当时人口仅为5000万,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接近2亿。比如易中天认为明朝末期人口大约六千余万,而葛剑雄教授则提出1600年明朝人口接近2亿,人口总数的差异非常明显。相较之下,明末的满清人口被普遍认为在100万左右。考虑到这一差距,很多人不禁要问,人口多达50到200倍的明朝为何会覆灭呢?即使有内乱、农民起义等因素影响,南明王朝为何未能实现复兴?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人民的精神麻木。在“围观吃肉”的时候,大家都充满豪情,似乎能迎接任何挑战。但真正需要付诸行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付出牺牲时,他们却成为了无所作为的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4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又能否从当年“围观吃肉”的现象中吸取教训?是否真的减少了那种盲目跟风、不加思考的行为?
如同网络时代的许多人垒富优配,他们不辨是非,随便跟着热点起哄,动辄喊打喊杀。和四百多年前的围观者,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是那种把表象看作本质、把盲目跟风当作爱国、把无知当作良知的人群。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