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九龙配资,泉州市石狮市永宁镇发现了一块极为罕见的明代夫妻母子合用墓志。从这块碑文中,我们得知墓主是宋朝魏王赵廷美的后代,明朝开国功臣威略武德将军赵古礼的五世孙,名叫赵克瑄,担任永宁卫守御千户一职。
那么,宋朝的宗室何时迁入福建泉州?这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赵古礼又是如何成为明代开国的猛将之一呢?
回溯到后周显德七年(960年)的正月初一,禁军故意制造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象,宰相范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急忙命令赵匡胤北上备战。然而,第二天,赵匡胤在走到陈桥驿时发动了政变,被部下黄袍加身,成功夺取了政权。
展开剩余85%三天后,赵匡胤返回开封,城门由他的结拜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都虞侯王审琦打开。尽管有亲军副指挥使韩通誓死抵抗,但很快便被击败。当天,翰林学士陶谷递交了早已准备好的禅让诏书,由小皇帝柴宗训宣读。
四日后,赵匡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年号建隆。他迅速通过巧妙的手段将江山易姓九龙配资,封三弟赵光义为晋王,四弟赵光美为魏王,并御书家谱,编纂玉牒,规定三兄弟及其后代世代为宋朝宗室,享受荣华富贵,建立了“我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宗族制度。
为了区分宗室各支,赵匡胤亲自制定了十四代的昭穆体系:包括太祖派、太宗派和魏王派的不同分支。北宋对宗室的恩典无比厚重,不仅宗室成员有权承袭爵位,还可获得官职及丰厚的俸禄,婚娶宗室内外的成员也会得到额外的支持。
为加强管理,宋朝设立了宗正寺,后来又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设立了大宗正司,负责管理宗族事务、教育及法律问题。随着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财政负担加重。熙宁年间(1068年),王安石推行变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削减宗室的特权及对官职的过度任命。
面对变法的压力,宗室成员纷纷上奏诉求,然而,王安石的回应坚定而犀利:“宗庙祭祀尚需祧迁,你们这些人怎敢有所要求?”最终,宗室的特权受到了限制。
徽宗时期,由于开封的住房紧张,蔡京提议在洛阳和商丘设立外宗正司,将部分宗室迁往这两地。许多宗室成员未能按计划迁移,然而那些迁出的族人反而逃脱了金兵南下的灾难。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两路南下,占领开封。宋徽宗不愿被视为亡国之君九龙配资,于是禅位给太子赵恒,史称靖康之变。金军攻占开封,徽钦二帝被俘,三千多宗室成员被掳走,财物被掠夺一空。赵古礼的祖先避难南下,最终定居泉州。
绍兴元年(1131年),赵古礼的后代在泉州设立宗正司,管理宗室事务,并享有丰厚的俸禄。泉州宗室因横行霸道而为百姓所憎恶,甚至有人因抗议宗室压榨而被罢职。长期以来,宗室的财政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泉州的经济。
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的宗室人数激增。到绍定五年(1232年),泉州地方的财政状况堪忧,已无法继续支持庞大的宗室开支。即便如此,泉州仍然承担了宋朝宗室的大部分费用。
元朝建立后,泉州的宋朝宗室遭遇了严酷的命运。在元军进攻南宋时,福建地方的官员蒲寿庚与泉州知州田真子联合决定诛杀泉州的宗室成员,约三千余人被惨遭杀害,只有少数幸存者逃离。
赵古礼作为赵廷美的十三世孙,幸运地逃离了泉州。他十六岁时投身朱元璋的起义军,逐渐成长为一名骁勇的将领。经过多年的征战,赵古礼凭借自己的勇猛表现,最终在明朝建立时获得了显赫地位。
洪武元年(1368年),赵古礼随朱元璋北伐,帮助恢复了失地。在通州,赵古礼参与了著名的伏击战,成功斩获数千敌军。明军恢复了大都,元顺帝弃城而逃,元朝灭亡。两年后,赵古礼被封为武德将军,回到家乡泉州担任永宁卫左千户。
永宁卫设立的背景源自明初倭寇和海盗的威胁,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修建了永宁卫城,并将其分为十个千户所。赵古礼去世后,其子孙继续在军职上继承了家族的荣光,传承了十代之久。
赵克瑄是赵古礼的玄孙,生于正统七年(1442年),年幼时父亲去世,由母亲马氏独力抚养长大。马氏性格严厉,严格要求赵克瑄,最终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赵克瑄于天顺二年(1458年)娶了晋江张瑞真为妻。张瑞真不仅才智过人,且家庭管理井井有条。两人相敬如宾,家庭和谐美满。
赵克瑄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去世,享年45岁。尽管身为千户,他始终保持节操,与妻子张瑞真保持着深厚的感情。夫妻共育三子三女,子女们也继承了家族的荣耀。
张瑞真于弘治四年(1491年)去世,赵克瑄的墓志铭中写道:“母子相成,夫妇合德”,这无疑是对赵克瑄与妻子生活的真实写照,成为那个时代最为理想的家庭典范。
最终,赵克瑄的孙子赵光寿将三代的墓葬迁至永宁卫城东南部,聘请当地名士撰写了墓志,铭记这段不朽的家族历史。泉州赵氏从宋朝宗室起源,经受了金灭宋的动荡与元朝的屠戮,最后在明朝重新崛起,家族的显赫地位得以延续,直到明朝灭亡,家室在战乱中遭到毁灭,但赵家早已成为泉州的名门望族。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